玉溪元江:从寨子到校园,学生舞起傣族狮子舞
狮子舞是元江傣族的古老习俗,不仅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此,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整合多方力量,将非遗传承融入育人实践,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引导孩子们成为非遗的体验者、传播者。

在云南元江红军小学的操场上,随着一阵激昂的鼓点声,数十名学生在省级非遗项目傣族狮子舞代表性传承人封云国的带领下,手举色彩斑斓的狮头,如灵动的火焰般跃动起来。他们身着传统服饰,脚踩轻快的步伐,跟着鼓点的节奏腾挪跳跃,穿洞、转花、翻身、上肩、站立……一连串动作刚劲有力,衔接流畅,行云流水。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每一次跳跃都传递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这是云南元江红军小学课后服务活动的一个掠影,每逢上课日周一、周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封云国都要从寨子里赶来学校教授学生们练习“元江傣族狮子舞”。

“非遗不能只靠讲,要让孩子亲身体验,跳起来、舞起来。”封云国表示。
非遗融入课后服务,传承与文化两相宜,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活动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非遗、施展才华的机会。
“舞狮很震撼,它动作里面的‘上刀山’非常威武,所以我非常喜欢。我作为舞狮的小小传承人,我会好好学习,将舞狮发扬光大。”元江红军小学学生白仲安说。
“我从三年级学到了五年级,学会了翻背、打滚、上刀山和跳背。练习的过程有点累,但是我们学到了艰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要坚强勇敢,要把这个非遗传承下去,要更多人看到舞狮。”云南元江红军小学学生许珈畅说。
“逢盛世、舞狮兴”。“元江傣族狮子舞”是元江傣族(水傣支系)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和体育项目,有着近千年的历史,以模拟狮子动作为核心,融合舞蹈、武术与民俗仪式,借助狮道具和鼓乐伴奏,展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审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元江傣族狮子舞逐步走出传统节庆场合,走进校园、融入课堂,成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我到现在已经传承十年了,每当县上举办活动,就把小传承人带上场,要让他们从小、从心里就感受到舞狮这个传统习俗的魅力,就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长大以后就可以把我们傣族狮子舞发扬光大了。”封云国表示。
近年来,元江县把非遗纳入教学课程管理,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小学校兼职老师,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结合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学段、常态化推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截至目前,全县7所中小学累计开设哈尼棕扇舞、彝族撒摩啊哩、傣族狮子舞等非遗社团13个,辐射学生513人,走出了一条让非遗“活”起来,让文化“年轻”起来的生动实践之路。
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通讯员 田双燕 何磊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