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医探|长期刷短视频加速大脑衰老?

近期,“长期刷短视频会加速大脑衰老”的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短视频的“短平快”体验让人欲罢不能,但背后是否暗藏脑健康风险?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毅结合临床诊疗经验与科学研究,为公众解析其中关联与应对之法。

短视频或加剧认知障碍症状
作为国家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每日接诊大量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调节能力减弱的患者。张毅介绍,以往这类症状多与自然衰老、脑卒中、遗传等因素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性痴呆等疾病有关,但近年来发现,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包括短视频)也可能加剧认知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大脑衰老”症状。张毅向记者介绍了该症状的五大核心危害:
1、注意力“脱敏”,专注度断崖式下降
短视频每15秒切换一次内容的特性,会让大脑习惯“高频刺激-即时反馈”模式,直接升高注意力阈值。这导致人们在面对阅读、工作、学习等低强度、持续性任务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陷入“越刷越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循环。
2、记忆“碎片化”,学习效率大幅降低
与电视相比,短视频的成瘾性更强,其“被动接收”模式无需主动思考整合信息,会削弱大脑深度记忆编码能力。负责长期记忆的关键脑区海马体因缺乏系统化刺激,活性显著降低:80%的人看完短视频后无法复述核心内容,而相对比文字阅读的记忆留存率是其2倍以上;碎片化信息难以转化为长期记忆,呈现“看过就忘”的特点。
张毅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一位68岁的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仍日均刷短视频3小时以上,半年后复查,记忆功能较同期治疗认知评分相似的患者明显衰退,痴呆进展加快。
3、情绪“失控”,焦虑抑郁风险升高
短视频带来的即时愉悦感会扰乱多巴胺正常分泌机制,形成“渴求-满足-再渴求”的成瘾循环。长期下来,不仅情绪波动会加剧,焦虑与抑郁的发生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4、睡眠“紊乱”,大脑错失修复机会
睡前刷短视频会抑制调节睡眠的关键激素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延迟、深度睡眠比例降低。而深度睡眠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巩固记忆的关键阶段,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次日注意力、判断力下降,还会加速负责决策和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层衰老。
5、脑结构潜在改变,与衰老特征高度相似
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日均刷短视频≥3小时的人群,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会减少,左侧岛叶神经连接密度降低。这些变化与衰老大脑的结构改变(如前额叶皮层萎缩、海马体体积减小)高度相似,且对处于大脑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影响更明显。

干扰大脑默认模式网络功能
针对“碎片化注意力模式是否影响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专业问题,张毅解释,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是无任务状态下活跃的神经网络,负责自我反思、记忆整合、未来想象等高级认知功能。
短视频的高频内容切换和即时奖励设计,会强制激活大脑的“任务导向网络”,同时抑制DMN的静息态活动。这会导致两个直接后果:一是自我反思能力减弱,二是“走神”状态增加,让人难以在需要专注时进行深度思考。

三类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
短视频对脑健康的负面影响并非均等分布,以下三类人群风险更高:
1、青少年(12-18岁):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成熟,多巴胺系统异常敏感。短视频的即时奖励机制会过度激活多巴胺奖赏系统,导致前额叶灰质密度下降,自控力减弱,还易陷入“假性认知获得感”的信息茧房。部分浮夸、误导性内容,对心理发育期的青少年危害更大。
2、老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认知储备下降,对碎片化信息难以深度加工,易陷入被动接收循环。加之独居比例高,短视频常成为社交替代,但算法推送的同类内容会强化信息茧房,引发行为成瘾,还会加重颈椎、眼肌疲劳,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3、职场人士(25-45岁):职场人士因工作压力大、时间碎片化,易将短视频作为减压工具,但长期依赖会削弱“延迟满足”能力,影响复杂任务处理和挫折应对。

分龄安全阈值:明确每日“刷视频上限”
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世界卫生组织及临床研究,张毅给出分龄、分场景的安全时长建议:
0-3岁:不建议接触任何屏幕,避免蓝光影响视力和睡眠。
3-6岁:每日视频累计不超过30分钟,需家长陪同,优先选择教育、科普类内容。
6-17岁:非学习目的视频每日累计少于1小时,单次不超过15分钟。
18-60岁:非工作需求每日累计不超过2小时,需分段使用,每刷30分钟休息10分钟。
60岁以上:每日累计不超过1小时,优先选择健康、科普类内容。
此外,所有人都应避免沉浸式刷视频(如躺床刷1小时以上、关灯刷视频),且睡前1小时必须禁止刷短视频。

五大生活方式保护脑健康
除控制时长外,张毅建议通过以下方式重建脑功能:
1、培养深度思考习惯
每日离线2小时进行纸质阅读,用笔尖阻力对抗思维惰性;实施“米其林法则”,将视频分为深度类、纪录片类(20分钟+笔记)、快餐类(5条熔断),重建信息筛选能力;每天做10分钟逻辑推理题或辩论练习,提升思维能力。
2、强化现实社交互动
每周参加1-2次线下社交活动,用面对面交流替代线上点赞;每天花30分钟陪家人做互动式活动,避免“手机陪伴”。
3、坚持身体活动
每日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户外运动,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海马体血流量;每刷15分钟短视频,做1分钟眼保健操或远眺,缓解眼肌疲劳。
4、优化睡眠环境
睡前1小时断网,用纸质书或冥想替代刷视频;保持规律作息,固定起床、睡觉时间,避免熬夜刷视频。
5、调整饮食补充营养
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核桃、亚麻籽),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多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蓝莓、菠菜、西兰花),减少自由基对大脑的损伤。
短视频是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娱乐工具,但过度使用会给脑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张毅提醒,理性控制使用时长、搭配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守护大脑活力,远离“数字时代的大脑衰老”。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