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云南大学助力江城县民族小学师生开展研学活动
像一颗颗渴望阳光的“石榴籽”,来自江城县民族小学的8名教师与32名学生,近日完成了一次意义特殊的远行。他们用5天时间,用脚步丈量省城昆明,在西南联大旧址里感受风骨,在大学实验室中触碰未来,在云大附中、云大附小里与同龄人一起体验生动的课堂。这趟“同心共育·筑梦未来”之旅,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是边疆孩子们的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边疆地区基础教育与高校协同育人提供了生动实践。
高校牵头,精准回应边疆教育需求
此次研学活动由云南大学教育学院主办,依托“云岭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专项项目,以“行走的课堂、共育的成长、持续的赋能”为理念,主动响应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教师研学活动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三大目标,通过红色之旅、校际交流与科学探究,为边疆民族地区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教育实践。
开营仪式,两地教育者共话使命
10月19日,开营仪式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创园举行,标志着活动正式启动。

云大附中党委书记张冀南在致辞中表示,将全方位开放附中、附小资源,并邀请江城县师生观摩运动会彩排、参与科学探究。他希望以资源共享促进校际交流。以实质性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云大附中党委副书记李学文寄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勤于记录”,期望大家将所见所闻化为成长的动力。他还以“六年考入云大,十年逐梦前行”勉励学子们努力实现学业理想。
江城县民族小学党支部副书记白及代表学校发言。他感谢云南大学的长期支持。他希望师生“潜心研学、勇于探索、团结互助”,将所学转化为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的真实力量。
现场教学,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开营同日,研学团即奔赴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云南大学东陆校区校史馆及陆军讲武堂开展现场教学。在联大旧址,师生们从“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中汲取力量;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与学术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师生;在讲武堂,厚重的革命历史使他们深刻理解了何谓责任与担当。江城县民族小学的师生们通过实地参观,触摸历史脉搏。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让家国情怀厚植于心。

校际融合,多元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研学期间,跨区域教育交流生动展开。江城县师生走进云大附小。他们沉浸式体验高效课堂,欣赏精彩的民族舞表演。他们还观摩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运动会彩排。多元的互动模式,使两校师生在共进中实现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科学筑梦,实践操作点燃求知火种
10月21日的科学探究主题实践,将研学活动推向高潮。从博物馆的珍稀动植物标本,到云南大学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展示,同学们在亲手触摸和亲眼观察中,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科学梦想被悄然点燃。

成果结营,研学收获展望长效合作
在结营仪式上,白及以《点燃科学火种 启迪创新未来》为题,分享边疆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展望了与高校合作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前景。马冰雪老师结合红色文化研学经验,提出优化活动反馈与宣传的新思路。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基础教育教师中心何晓丽主任作总结讲话,充分肯定活动成效,鼓励师生将研学收获转化为持续成长的动力,为教育发展与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活动在学生们《石榴籽》和《江城欢迎你》的合唱声中落下帷幕。此次研学,超越了简单的参观学习。它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在边疆孩子们心中具象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当《石榴籽》的合唱声响起,它象征着团结的信念已悄然生根。活动不仅为边疆师生打开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更探索出了一条以高校资源精准赋能边疆基础教育、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张清
责任校对 王蕾
终审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