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三个关键突破,我国在实验猕猴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原创
作者:杨质高
全文904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近日,我国在实验猕猴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设的猕猴生物资源库,通过系统的基因组与表型数据分析,构建了覆盖900余只中国猕猴的表型遗传资源平台。这一突破性进展,为解决长期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验动物资源紧张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在创新药物研发、脑科学研究等前沿领域,实验猕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动物模型。然而,随着全球生物医药竞争的加剧,优质实验猕猴的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研究员表示,“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猕猴资源,但符合高标准实验要求的个体供应持续紧张”。为优先保障国内疫苗研发,我国自2020年起停止了实验用猴的商业出口。

除数量不足外,实验动物遗传背景不清等问题也制约着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重复性。长期从事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的姚永刚研究员表示,只有掌握动物个体的遗传信息和表型特征,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自2023年起依托“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猕猴生物资源库计划。

该项目旨在为每只猕猴建立完整的“终身档案”,这个档案包括全基因组序列、医学影像、生理生化指标、行为学数据等全方位信息,形成一个动态的生物大数据中心。

近期,研究团队完成对919只中国猕猴的基因组数据和52种表型指标的分析,并取得三个关键突破:

研究首次揭示中国猕猴群体具有独特的遗传优势。与印度猕猴相比,中国猕猴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更低的遗传负荷,且近交风险系数显著较低,这为培育高质量实验猴提供了优越的种质基础。

发现了珍贵的自发疾病模型。团队鉴定出DISC1基因的有害突变会导致猕猴出现与人类精神疾病相似的表型,包括刻板行为、工作记忆受损及脑功能连接异常,为精神疾病研究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

●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在药物靶基因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在进行药物评价前,必须对实验猴进行药物靶基因分型筛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宝林强调,“这一发现将极大提升药物研发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李思妤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