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医探|警惕!合胞病毒进入高发期,这两类人感染风险最高
近期
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了
孩子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出现中重度症状的经历
有孩子因此住进ICU
甚至有家长签了“病危通知书”
这病毒到底有多凶?
谁最容易中招?
出现症状该咋办?
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专访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何花,何医生从专业角度给出解答。
谁是“高危人群”?
病毒啥时候最凶?
合胞病毒专挑免疫力弱的人群下手!这两类人必须重点防护:
第一类:5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1岁内婴儿。而有免疫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风险直接翻倍,家长千万别掉以轻心。
第二类:65岁以上老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的老人,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重症。
目前,该医院已陆续接诊患者,但暂未出现“爆发式”增长。
不过专家强调:重点人群的感染信号必须警惕!今年流行期提前了:往年合胞病毒主要在11月至次年5月兴风作浪,今年因为“低温+高湿”的天气buff叠加,流行时间比往年早了一截——这种环境简直是病毒的“传播加速器”。
注意!
这些症状可能是重症信号
合胞病毒很“狡猾”,初期症状和感冒、流感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发热、咳嗽、流鼻涕,如果患者有这些表现就要拉响警报:
儿童警惕这3个信号
鼻翼翕动,呼吸时胸口、锁骨处凹陷(医学上叫“三凹症”)。
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
嘴唇发紫,呼吸越来越费力。
成人注意这些不适
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隐蔽,但如果出现胸闷、气促,甚至伴随头痛、心慌,要警惕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别硬扛!
医生教你 “鉴真” 技巧
临床发现合胞病毒和流感、支原体“混合感染”的病例,想确诊其实不难:
做鼻咽拭子核酸检测,一测便知是否感染合胞病毒。
查“呼吸道6项病原体”,区分甲流、腺病毒等其他感染。
若痰多、咳嗽久,加做肺部影像和痰培养,排除细菌性肺炎。
划重点:感冒初期多是病毒感染,但若后期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别盲目用抗生素!
无特效药
治疗护理抓对这几点
目前合胞病毒没有“万能特效药”,治疗核心是“对症支持”,但护理做得好能少遭罪!
不同症状这样应对
家长最关心的 “退烧问题” 解答
担心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伤肠胃?医生给了折中方案:
体温<38.5℃:优先物理降温(温水擦额头、腋窝、腹股沟)。
服药后腹泻:补点益生菌调节肠道,别盲目停药。
这些护理细节别忽略
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多休息、多喝水,帮助病毒排出。
儿童每1—2小时测一次体温,夜间别睡太沉。
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做好这5件事
能减少90%的感染风险
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这几点必须做到位:
少扎堆:尽量不去商场、游乐场等密闭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戴N95口罩。
勤洗手:回家后用肥皂搓洗20秒以上,孩子玩具定期消毒。
强体质:规律作息不熬夜,根据气温增减衣服,别捂太严也别冻着。
打疫苗:流感疫苗能防流感,虽然管不了合胞病毒,但能减少“混合感染”风险,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赶紧安排。
多通风:即使天冷也要开窗,病毒在密闭环境里繁殖速度会翻倍。
医生最后提醒:秋冬季本就是呼吸道疾病“旺季”,合胞病毒、支原体、流感都在“蠢蠢欲动”。大家不用恐慌,但一定要提高警惕:出现不适先对照症状判断,别乱吃药;重点人群一旦有异常,第一时间去医院,早干预早恢复!
开屏新闻记者 刘连红 实习生 胡靓 摄影报道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