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医探|网传生菜存在寄生虫风险,昆明疾控专家:四招教你放心吃

原创
作者:陶彦然
全文1,797个字 阅读约需 分钟

近期,“吃生菜可能感染寄生虫”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不少喜爱生食生菜(尤其是“生菜卷烤肉”)的市民忧心忡忡。吃生菜感染寄生虫的风险究竟是否存在?该如何安全食用生菜?针对这些问题,开屏新闻记者专访了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制科主治医师叶青,为市民带来权威科普。

风险客观存在 关键在种植处理

叶青明确表示,市面上常见的生菜本身不会滋生寄生虫,但确实存在被寄生虫污染的风险,且风险与生菜品种无关,主要取决于种植和处理环节。若种植时使用含寄生虫卵的有机肥、灌溉水源被污染,或采摘、运输过程中接触受污染工具,都可能让生菜携带寄生虫卵,增加感染风险。

从昆明本地情况来看,近5年粪便抽检及临床病例监测未发现明确因食用生菜导致的寄生虫感染病例,但全国范围内存在零星案例,因此仍需保持警惕。

三类寄生虫需警惕

叶青介绍,生菜可能携带的寄生虫主要有蛔虫、鞭虫、广州管圆线虫,污染途径主要有三种:

土壤污染:最主要途径。若使用含蛔虫卵、鞭虫卵的未经处理人粪有机肥,虫卵会进入土壤并附着在生菜上;土壤中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也可能爬附到生菜。

水源污染:灌溉水源若混有虫卵,会随水流附着在生菜叶片。

交叉污染:生菜采摘后接触受污染的筐子、剪刀、运输车辆等工具,可能被表面虫卵污染。

这三类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引发的健康问题和症状出现时间各不相同:

蛔虫:轻度感染可能无症状;中度至重度感染会引发腹痛、腹泻等肠道不适,严重时幼虫迁移至肺部可能导致咳嗽、胸痛。肠道症状多在感染后1—2个月出现。

鞭虫: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慢性腹泻、便血,儿童长期感染可能贫血、营养不良。感染后约2—3个月出现明显症状,未治疗可能反复发作。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会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脑炎,表现为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发热,严重时可能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感染后潜伏期多在3—30天,平均7—14天,症状进展较快。

四招降低感染风险

“并非所有生食生菜的行为都有风险,风险高低取决于生菜的‘清洁程度’和‘来源安全性’。”叶青强调,若生菜来自正规渠道且经过规范清洗,生食风险会大幅降低,甚至可忽略。

针对喜欢生食生菜的市民,叶青推荐“挑、洗、烫、熟”4字法则,帮助降低感染风险:

1.“挑”:优先选择超市、连锁菜场等正规渠道购买生菜。这类生菜多为规模化种植,水源、肥料、土壤管理更规范,污染概率远低于散装、无追溯信息的生菜。

2.“洗”:先剪掉生菜根部、老叶和破损叶片,再将叶片逐片撕开。先用流动清水逐片冲洗1—2分钟,重点搓洗褶皱处和叶柄缝隙;接着用淡盐水(1升水加10克盐)浸泡10—15分钟,最后用流动清水冲净盐分。

3.“烫”:若想保留脆嫩口感,可在食用前用沸水焯10—30秒(生菜变绿即可),既能保留口感,又能杀灭大部分寄生虫幼虫和虫卵。

4.“熟”:若追求绝对安全,建议将生菜彻底煮熟后食用,高温能彻底消除寄生虫感染隐患。

对于清洗方式,叶青结合权威研究给出建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实验显示,“去根拆分+流水冲洗30秒+纯净水浸泡10分钟”的虫卵去除率超98%;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研究指出,清洗剂可能被生菜多孔结构吸收,存在残留风险,不建议使用。综合来看,“流水冲洗+淡盐水浸泡”组合效果最佳。

特定人群需谨慎

叶青特别提醒,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和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建议生食生菜,最好将生菜煮熟或炒熟后再食用;若实在喜欢生食,需确保生菜彻底洗净并少量食用。

除生菜外,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白萝卜、红薯,生食带泥土易附着虫卵)和水生植物类蔬菜(如菱角、荸荠、茭白、莲藕、水芹菜、水香菜,可能携带姜片吸虫和肝片吸虫),生食时也存在类似寄生虫感染风险。

所有生食蔬菜均可遵循“3步防护法”降低风险:一是源头把控,优先买正规渠道蔬菜;二是规范清洗,生食前需“去杂→拆分→流水冲洗→淡盐水浸泡10分钟→再次流水冲净”;三是尽量少食或不食生的或半生的蔬菜、肉类,高温烹饪是最稳妥的方式。

最后,叶青强调,若食用生蔬菜、肉类后出现不适症状,切勿盲目自行吃药,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吃过生蔬菜/生肉”,以便医生快速精准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建议市民尽量减少生食、半生食习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安全与健康。


开屏新闻记者 陶彦然

一审 朱婉琪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